首页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是圆形镜头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是圆形镜头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时间: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时隔三年的新作,女主角是范冰冰,这也是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在《手机》之后,时隔12年再次合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观后感内容,欢迎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一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我们太久没有在中国银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国人了,没有切实去领略这块土地的日新月异和亘古不变。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我不是潘金莲》必将是2016年,还可往前追溯的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一些人畜无害的文艺工作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给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强大心理暗示后,决定曲线救国。把稻粱谋足之后,再进行可持续发展。他们把这称之为理想主义,而自己仍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梦人。无数美丽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冀盼,只是从一个物质转换成另一个物质。

  冯小刚和他们不同,一开始,他的口号是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说过,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积累的财富、声名和信誉,都只为一部电影做准备,那就是根据刘震云纪实小说改编的《一九四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是一个还算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与陈凯歌、张艺谋先阳春白雪、后下里巴人的创作轨迹不同,冯小刚走向了他们的背面,他越来越严肃(也可以说冯小刚每一部影片的内部肌理都不是那么嬉皮笑脸),现在轮到了《我不是潘金莲》。

  从冯小刚的电视剧时代开始,冯小刚最重要的文学给养,来自王朔和刘震云。私以为,冯小刚其实更容易与刘震云互通款曲。虽然这两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都能极尽讽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么热气腾腾,都有一种欲驱尽烟火的浑不吝和一种巨大的怅然。刘震云则善于在鸡零狗碎间,道尽历史与现实对人的双重捆绑,且有着极强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叙事野心。

  也可以说,刘震云更“在地”,而王朔则更虚缈(不仅是他的《我的千岁寒》)。王朔会写到政治,但总体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周而复始,也更空荡和灰色些。而刘震云则一直秉持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创作原则。仔细端详王朔和刘震云,若进行粗暴判断的话,刘震云是写实的,而王朔则是写意的。冯小刚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视剧,则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见了棺材才落的泪光点点,撞了南墙后的头破血流,这在《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等影视剧中都暴露无遗。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也是这二位与范冰冰继《手机》之后的二度携手。范冰冰自《苹果》后,极力想摆脱“花瓶”的称号,目前看来,大家更感兴趣的,还是她的姿颜。范冰冰这次出演的角色,性格上是一根筋,性情上倒极随和,与多名男子有染。小说中这是个美人,一旦这个美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事情也会接踵而来,但是不是就能一了夙愿,还得两说。

  从目前出炉的预告片里,实际看不出范冰冰在表演上有多少华彩,只是在装束上去了些铅华,这跟她在《桃花运》和《苹果》里的所谓牺牲,无甚两样。范冰冰应该会从29岁一直演到49岁,这其中的跨度倒是范冰冰没有经历过的,而这样一个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在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左奔右突的女子,对范冰冰而言,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说不定,这会真的成为范冰冰表演生涯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非凡的转折意义。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相信《我不是潘金莲》上画以后,会有人将范冰冰此次的出演,与巩俐勇夺金鸡和威尼斯影后的《秋菊打官司》相提并论,盖因这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民告官的故事,都在冷眼旁观女性的欲望是如何竹篮打水一场空。也就是说,范冰冰演得越热烈,越具泥土的气息,我们才能感受到那零度以下才有的寒意。

  从预告片里,大家目前看到的画幅为圆形,此画幅最麻烦的是,给光影的聚焦带来很大的难题。早期默片里也有类似圆形遮罩的用法,比如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电影,但那种用法还是有阴影边缘,借助阴影凝聚画面焦点。2014年,墨西哥和比利时合拍的影片《路西法》也采用了圆形画幅,是用制造滤镜的方式来完成拍摄的。

  《我不是潘金莲》目测来看,估计是在后期采用了特殊的手段。稍微透露一下,《我不是潘金莲》最终的成片,会有圆形和方形两套画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又或者是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二

  《我不是潘金莲》恐怕不能归入冯小刚过去任何一类作品中。他不需要再拍耍嘴皮的贺岁喜剧了,也不需要为华谊挣票房还人情了,甚至他连言志的雄心和目标都淡了。可能,冯小刚现在拍电影是以玩得开心为主要诉求了吧?圆形画幅,就是玩心的一种体现。冯小刚新片《我不是潘金莲》出了预告片。这部电影由范冰冰主演,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第一次听说这电影,不知道刘震云小说,还以为是水浒故事,后来发现不是。

  第二次听说这电影,改名了,改成《我叫李雪莲》,据说是叫「潘金莲」在审查上有麻烦,但为什么叫「潘金莲」就有麻烦,这还真不好理解。但叫成「李雪莲」,这是一个没有特定指向的名字,作为片名就失去意义了,而且听起来很喜剧。

  第三次听说这电影,又变回《我不是潘金莲》了。大概,是审查的麻烦已经解决。

  现在电影还没看,对它故事的了解,我们只能是从刘震云的原著来得知。《我不是潘金莲》说的是一个叫李雪莲的农妇,因为怀了二胎,希望把孩子生下来,和丈夫办了假离婚,没想到弄假成真,丈夫和其他女人结了婚,而李雪莲落下了潘金莲的骂名。

  于是她必须用尽一切办法证明离婚是假的,她上访,上告,把镇上的法官、法院委员、院长、县长、市长,一路告上去,最后因为鬼使神差的因素,惊动了大领导,终于扳倒了上面那一串人。

  而李雪莲,耗费了人生从三十岁到五十岁的光阴,这时候她的前夫已经出车祸死掉了。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这就是一个加强版的《秋菊打官司》,但刘震云和冯小刚显然没兴趣复制张艺谋做过的事,他想说的东西并不一样。不过坦白说,以上这个故事并没有很吸引我,这部电影如今只有一点让我感兴趣,那就是它采用的圆形画幅。

  刚看这个预告片时,一开始不确定是全片都采用圆形的画幅,还是仅是在预告片玩了一个游戏。如果只是预告片噱头,那意义不大。但我仔细地看预告片,觉得不止噱头那么简单,因为有一点可以从目前曝光的画面看出——好多镜头是针对圆形构图设计过的,比如汇聚在圆心的非常对称和有透视感的纵深镜头,比如说对圆形边缘的有意识利用,还比如水平方向的摇镜头,如果是在正常的长方形画幅里,有些镜头根本不会存在,或者说表现方式会很不一样。所以我判断这不会是后期临时玩的游戏,一定是从一开始就谋划好的。

  摄影师罗攀老师在知乎的回答验证了这点。

  圆形画幅新鲜吗?

  算是也不算是。

  用冯小刚的话说,这是复古,也是创新。

  因为圆形的构图在视觉艺术和图像艺术的历史上,其实已经有很丰富的沉淀和传统了。它肯定不是前所未有的。

  西方多了去,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大批圆形的绘画和雕塑。

  东方同样多了去,两宋时期的院体小品画,以团扇为载体的,有圆形,还有其他形状。

  在现实生活和科研中,望远镜、显微镜、化妆镜……各种镜面都存在圆形构图,我们天天在和圆形构图打交道。

  十九世纪摄影术刚发明的时候,一度流行圆形的画幅——而且镜头本来就是圆形的,这是最能有效利用光线的结构——后来才变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幅。

  在电影史上,默片时代有段时间盛行各种形状的遮罩,圆形是非常主要的一种。刘别谦有一部电影,大量运用各种几何形状的遮罩来改变画幅。在实验电影中这就更不少了。很多人提到,前年比利时有个导演拍了一部《Lucifer》,用物理方法打磨镜头来生成圆形的构图。

  但圆形画幅在电影里肯定也是创新。

  毕竟99.99%的电影都是长方形的,现在的圆形只能是把原有的长方形画幅遮掉一大部分来实现,所以视野变小了,这肯定会带来很大的限制。可是艺术玩的就是限制,限制条件有时候会激发你的创造力,带来只有这种条件下才能体会到的美感。

  圆形画幅下,构图、运动、光线、剪辑全都得重新设计,而可供参考的先例不那么多(前面说的历史上的圆形构图艺术主要是以静态的为主,电影这么干的毕竟少)。

  我不赞同把圆形画幅和偷窥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太简单了,如果出现一个镜头是这样,那还可以说是偷窥,但如果从头到尾都这样,观众会很快忘记是在「偷窥」的。而且冯小刚说了,他放弃使用特写镜头和长焦镜头,这根本就是在避免偷窥感。

  有人说圆形画幅是因为中秋上映,这更是搞笑,分不清创作和营销了。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不可能因为档期来决定创作上的形式和风格。

  电影史上出现改变画幅的事,都是革命。五十年代也有人觉得,有些电影适合宽银幕,有些适合窄银幕。但真的有这个差别吗?我认为并没那么明显,同样一部电影,可以用宽银幕拍,也可以用窄银幕拍,为不同形式设计不同手段就行了。

  圆形也是一样。所以我认为《我不是潘金莲》是否适合圆形画幅,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

  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部电影的圆形画幅是不是用得好。

  那就要看过全片才知道了。

  冯小刚这次尝试新的画幅,让人意外。

  因为在我印象里,冯小刚从来不是以电影形式探索见长的,甚至可以说,他的过往作品,电影形式和电影语言,是最短处。

  冯小刚迄今十余部电影,我只觉得中期的《大腕》和《手机》不错,因为讽刺性和幽默感结合得恰到好处,更早期的贺岁喜剧不喜欢也不反感,后期的《非诚勿扰》系列和《私人订制》以搂钱为目标,让人厌恶到极点,而《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这些言志的作品,只觉得创作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我不是潘金莲》,我只是猜想,它恐怕不能归入冯小刚过去任何一类作品中。

  他不需要再拍耍嘴皮的贺岁喜剧了。

  他也不需要为华谊挣票房还人情了。

  甚至他连言志的雄心和目标都淡了。

  可能,冯小刚现在拍电影是以玩得开心为主要诉求了吧?

  圆形画幅,就是玩心的一种体现。

  据说,连王中磊和刘震云都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这是和观众的欣赏习惯对着干,但冯小刚说:「我对冒犯观众这件事特别有兴趣。」

  其实冯导吹牛了,他过去的电影,还是顺应观众的多,挑战观众的少。

  但这预告片一出,我确实看到了不少观众说要拒绝这部电影。

  这明显是审美习惯被冒犯的反应。

  我觉得大可不必,除非你真的极端不喜欢冯小刚,不管他拍了啥,一分钱不愿花给他。

  对待《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观众其实也可以一样,我们就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去看好了。

  真的不怕你玩,就怕你玩得还不够放开,不够大胆,不够出人意料。

  也希望冯小刚不要因为预告片的试探效果不好,就放弃按「圆」计划上映。

  票房算个球。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2015是中国电影逆袭的一年,全年总票房400亿元,国产片票房占了60%。更可喜的是,国产片不仅票房可观,质量也大幅提升,《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等片叫好又叫座,一时间成为全民热点;《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老炮儿》《心迷宫》等电影更是影评人和观众都交相称赞的佳作。

  而往年风头很劲的进口大片与国产片比起来,无论票房还是口碑似乎都被压了一头。2015年国产佳片频现,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2016年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华语大片,我们不妨来展望一下。

  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在如今各种火热的网络小说包围中,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略显质朴,但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各种亮点却纷纷涌现。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时隔三年的新作,女主角是范冰冰,这也是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在《手机》之后,时隔12年再次合作。

  《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有些黑色幽默的故事: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前夫说的一句“我看你就是潘金莲”,坚持告了二十年的状。这样一个看起来心酸的故事却处处充满了无奈的幽默。正如冯小刚导演在微博里写道:“幽默有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冯导拍了这么多年“冯氏喜剧”,要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幽默,时间在流逝,艺术的追求在进步,冯小刚要表达的幽默也从“语言的幽默”变为了“事情背后道理的幽默”。说到为什么要拍《我不是潘金莲》,导演说:“我这个年龄并不是急着要拍很多电影,我其实还是要拍一部值得拍的电影。”

  12年前出演《手机》中的武月,是范冰冰第一次拍电影,12年后,她挑战了一个离自己如此之远的角色。冯导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有名有姓的男演员有28个,女演员却只有范冰冰一个,真的是众星捧月,而冰冰没有辜负这样的众星捧月。

  除了主创的引人注目,本周发布的《我不是潘金莲》先导预告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因为预告片的画面是这样的~预告片中的圆形画幅到底有什么深意,围观群众有众多看法,而导演冯小刚与本片摄影罗攀都已证实,圆形画面不是预告片的一个噱头,正片也将全部采用圆形画面。如此创新的方式让《我不是潘金莲》具有了先锋实验的意味,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频繁出现的圆形画面将使这部电影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画”的味道。

  拍摄一部圆的电影,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本的画面加上一个圆形就好,整个的构图、拍摄方法都要改变,看冯小刚导演如何在视觉语言上进行这一创新是令人兴奋的。范冰冰将如何演绎这个离自己如此遥远的形象也是令人兴奋的。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是圆形镜头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三篇】

爱国电影观后感党员(合集5篇)

我是高山电影观后感汇编5篇

开天辟地电影观后感(锦集4篇)

党员观看红色爱国电影观后感(通用3篇)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精选6篇)

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是圆形镜头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图文

  • 关于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三篇】
    关于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三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万里归途电影观后感【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爱国电影观后感党员(合集5篇)
    爱国电影观后感党员(合集5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国电影观后感党员(合集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我是高山电影观后感汇编5篇
    我是高山电影观后感汇编5篇

    观后感,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是高山电影观后感汇编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开天辟地电影观后感(锦集4篇)
    开天辟地电影观后感(锦集4篇)

    《开天辟地》这部影片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多名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山东从德国手中转让给日本的强权统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开天辟地电影观后感(锦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